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板块 > 胡说老北京

金砖是不是金的

胡少奎/文
2012年06月08日 15:36:3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那天,一位刚刚去过故宫的外地朋友,于席间发布他的“重大发现”——早就听说皇上宫殿里铺的是“金砖”,结果到三大殿里一看,明明和我家里铺的砖差不多吗,哪里是什么“金砖”?也难怪,以“金”字称砖,的确让人费解,其实“金砖”从来就没有和黄金发生过什么关系……

北京城永乐和嘉靖年筑城所用的“大城砖”是从山东临清定做来的,俗称“白砖”。砖上一般都有年号和制砖的“窑记”,质量上乘与民间常用的“青砖”“红砖”那都没法比,先说人家“白砖”里头少有气泡儿、杂质、灰疙瘩等材料质量问题,锐器击之,一般就落下个白印儿。再就是方正无变形,一百块儿砖一千块儿砖不会有任何“跑模儿走样儿”的毛病,非常难得,那可都是手工砖啊。故宫三大殿里墁地用砖,称作“金砖”,看上去黝黑锃亮,有似现代的“亚光石材”之密实,又有石材不具备的“经世包浆”之沧桑感。它的光亮虽璀灿却不显浮浅,深沉浑厚,肃穆端庄,踏上去不滑不涩,即渗水又透气,是集现代建材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大匠之作”,前面说的临清“白砖”如果想给这种“金砖”当孙子恐怕也够不上资格。金砖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超出我们常人的想像。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最后的烧制最麻烦,前面工序都不算,光烧制一窑砖就要用10个月时间。

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金砖用料要求:“黏而不粘,粉而不沙者为上”。黏土弄来后,“吸水滋土(注意!不是浇水活泥)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这叫“练泥”,类似西北人拉面前的“遛面”。把泥练好,填于木框之中,“平板覆盖其上,两人足立力蹈研转而坚固之”。至此砖坯制作完成,下一步就是要把它“阴干”。“阴干”这事情放在北京地区根本不算事儿,可是苏州地区要想把砖坯“阴干”,可就不是三天两早上的事了。南方潮湿,尤其到了梅雨季节,衣服洗完了越晾越湿。而正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把砖坯阴干,那才叫“金砖”呢。“金砖”之名的由来,一方面出自它的精工细料质地坚实,叩之若“金属之声”;另一方面,此砖乃皇家专用,制造出来只存于“京城的御库”,是大名鼎鼎的“京库御砖”简称“京砖”,南方人吐字不清,久之“京”字渐渐演变为“金”字使然。

明朝时,在苏州主持“金砖(京砖)”制造的是明廷工部郎中张向之,曾为此编写过一部《造砖图说》——就是京砖制造的“工艺制作详细流程图”,其中的对“烧制过程”是这样描述的:入窑后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三百日而窨水出窑。这“火候儿”也太温柔了。最后还要经过迢迢数千里才可以称作真正意义的“金砖(京砖)”

紫禁城三大殿里墁地用砖不同于现代家庭装修铺地砖,如今做事怎么快,怎么省事就怎么来。在大明朝有《工程做法》,而且三大殿是皇宫“面子工程”中的顶级建筑,为了“金砖”铺到位以后严丝合缝,就要事先“砍磨加工”,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磨砖对缝”。

铺装“金砖”的具体流程是:放线—试铺—实铺—浸泡桐油—整体打磨—交验。工部的《工程做法》甚至明细规定:“砍磨二尺金砖,每一工只可砍磨三块”。铺装墁地的大工每天只能墁金砖五块,这里边儿搬运金砖和泥送料的小工儿还没有算在其中,所以我们今天脚下踩的三大殿“金砖”比金子一点儿都不便宜。

(声明:本栏目文章系bet5365亚洲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