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板块 > 胡说老北京

腊八忆旧

胡少奎/文
2012年06月08日 15:45:0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儿”。连最不怕冷的寒鸦儿都能给冻死的日子就是腊八前后这几天。到底有多冷?60年代时候我家后房檐总挂着二尺多长的大冰坠,附近的“河泡子”里头的冰有一尺多厚,孩子们在水面上打冰踀溜儿、滑冰车、抽尜尜儿什么的,谁都不用担心会掉到冰窟窿里去——那时候的冰,冻得很厚很瓷实。

如今的腊八儿,不过是个时令节气而已,超市里有现成儿的半成品——杂豆,熬一锅“腊八粥”,阖家一吃,就表示过节了……这搁在以前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儿说道儿挺多的呢!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有祭祀神农说,有纪念佛祖成道说,还有大明洪武帝忆苦说。其中顶数“佛祖成道”说最具说服力,流传也最广——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苦行六年于十二月八日走到了印度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累饿交集晕倒在路边,恰逢一个放羊的女孩儿路过这里,将随身携带的一些杂粮野果合着清泉烧成了“乱掺和粥”,解了佛祖的燃眉之饥。待佛祖吃下这碗史上“第一锅腊八粥”,顿觉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返身跃入尼连河,洗祛了满身的尘垢,然后打坐在菩提树下,冥想超脱之道,最终彻悟成佛……打那个时候儿起,佛门弟子就把腊月初八定成了“成道节”。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里的和尚们每逢阴历十二月初八,就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糜来供奉佛祖。这种宗教习俗随时间也渐入民间,为东亚地区众多老百姓接受。

在元末人写的《析津志》中就有这方面记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供佛。”旧京老百姓熬腊八粥,还有邻里亲朋之间联络感情、増进交往的功效。当然,范围也只是近便的亲友邻里。喝腊八粥也不仅仅是僧家和平头百姓的热衷,就连皇上他老人家也不能免俗。雍正三年(1725年),奉世宗旨意,雍和宫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熬“腊八粥”,让一溜儿喇嘛在旁边儿念经。大锅边儿上有几个小沙弥拿大铜勺给诸位王公大臣们的碗里头挖(音:wai,三声)粥,供大家伙儿品尝,动静儿闹得挺大。故尔民间才竞相效仿,一时流为风气。

腊八粥的缘起还有一种较凄凉的说法:腊八前后那几天实在是太冷了,在室外谋生的穷人无论是干什么营生儿的,这几天也无法再坚持工作了,但那年头儿穷人的生活状况都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一天不干活儿一天就没有饭辄,就像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那样,没挣到钱,就买不来吃的东西。可一家人总不能大眼儿瞪小眼儿的干饿着呀?就只好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统统打扫(音:se)到一块,煮一锅——就它吧——(一锅属于老百姓发明的)腊八粥就这样诞生了。

腊八粥的种类很多,不胜枚举。其实在那时候主要是根据家里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过去,北京城里的各家粮店一进农历腊月就将大米、小米、红豆、绿豆、芸豆、黑豆、高粱米等杂粮掺和到一块儿出售,谓之“半成品”,一般买到家后制作时还会往里边掺和点儿小枣、冰糖、花生、莲子一类平时少用的干货。母亲是旗人,吃东西穷讲究,她总是变着法儿的踅摸点儿莲子、栗子、核桃仁,包括一些皮糖、金丝蜜枣儿、腌桂花什么的,也不嫌麻烦,尽量往复杂里弄。不过,她熬的腊八粥一口喝下去,味道确实不错,就是高级大杂烩吧……后来轮着本人做腊八粥,也就学着母亲把那些但凡能吃、耐煮的顺口儿东西,一股脑儿往锅里头倒。还甭说,熬出来的腊八粥倍儿香!被朋友称之为精品“乱掺和”粥。

老北京人一直都把“腊八”当作进入“过年状态”的槛儿。旧时的春节,实际打这天就算开始进入状态了。有钱人称“年禧”,穷人叫“年关”。买卖家儿到“下账帖儿”的日子了——就是债主要催讨账目,欠人家钱又不想马上还的,就得像杨白劳那样绕着弯子“捉迷藏”了。老百姓有句双关的俗语叫做:“送信儿的腊八粥”——想赖账不还的,吃过腊八粥就该去“躲猫儿”了。旧京民谣说得好:“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到了阴历二十三,就到了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了,也就真正开始过年的倒计时了。

(声明:本栏目文章系bet5365亚洲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