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廊 > 业界动态

游敏艺术个展”亮相798锦画廊

2015年03月30日 11:13:5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5年3月29日下午,“归途——游敏艺术个展”于798锦画廊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金文君策划,青年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教研室主任尹丹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了游敏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三十余幅油画作品。

本次展览命名为“归途”,原因一方面在于绘画主题与归途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在于游敏在绘画语言与再现物象的选择上——无论是那种东方式的绘画语言还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怀旧之物——都昭示着游敏先生心中的那份归属感。

游敏的作品颜色鲜丽丰富,笔触流动清晰,层次变化极具张力,作品中散发着丰沛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感。颜色包融着温度,笔触流露出情感,透过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直达作者内心,有温情,更有对故土的留恋。

“乍一见游敏老师的作品,就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策展人金文君对艺术家的第一印象,也正是这种表现风格和作品的温度牢牢地抓住了观者的心。在谈及策展思路时,金文君表示,本次展览试图通过阶段性的回顾和对比连接艺术家整个绘画旅程的重要时间段,从而丰富其艺术创作的发展文脉。内容主要分为早期的“幸福树”系列和近年来创作的“地平线/土地”系列,通过两个空间的两个系列作品,为观众呈现更为立体的视觉经验,从而走入艺术家的色彩世界。

出生于1960年代的游敏先生常年旅居在北京,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突破中探索前进,自幸福满溢的幸福桃花树系列作品后,游敏先生近两年的创作中热衷于呈现“土地”的母题,在他自己的描述中,这些“土地”让他想起了归家之路,想起了深藏于记忆中的故土。“归途”无疑是温情的,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回到那个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回到那个具有归属感的地方。绘画并不直接呈现最重要的主题,而是通过与之相毗邻的事物加以表征,“路”和“家”无疑具有一种毗邻关系。

特别是2014年开始创作的“地平线”系列让人很容易联想起海德格尔对“土地”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辨性论述。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品是在“土地”与“世界”的裂缝中产生的。他所谓的“土地”,指的是毫无社会意义的物质世界;而“世界”则意味着历史,意味着人的痕迹,与人相关的意义。在游敏先生的作品中,大地、桃花、湖水等物象看似是无社会意义的,看似是与人无关的自然之物,但却因“路途”、“古物”而留下了人的痕迹,留下了历史的意义。此次游敏作品展以2014年创作新作为主,贯穿2012、2013年的部分作品,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回顾,很好地连接了画家的整个绘画旅程的起承转合,归途,不仅仅在路上。

清华大学博士、青年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教研室主任尹丹在开幕式上指出,游敏的绘画要通过其身后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去理解和揣摩。他的作品极具温度和温情,通过对于“土地”、“路途”、“归途”等主题的选择,流露出对故土及故乡的怀念和追思。对土地的探讨本身也是一种转喻的表达方式,与路毗邻的是家园,与家有关的是情怀——有激烈的热爱,也有怅惘的思恋,这些情感在画面中碰撞,既具有冲突性又彼此融合,因而及其丰富而深刻。

同时,在谈及游敏先生创作的艺术语言时,尹丹认为,游敏的绘画所体现出较为复杂的再现系统。

首先,他有意地在平涂背景和抽象语言之间强调一种对比关系。平涂方式在古典学院派的油画语言中是不允许存在的,因为人们相信平涂不利于再现真实的物象。但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家从铺天盖地的数码图像中获取视觉资源,如今平涂成为当代绘画的一种常见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涂和随性恣意的大笔触都是非再现性的,因为现实世界之中并无这样的类似物。不过,这两种语言的并置却很容易产生纵深感,三维空间在视幻觉的方式中得以营造出来。人的视觉存在着一种普遍特性,即相对动态的形式具有前进感,相对安静的形式具有退缩感。由此平涂的画面很容易退缩到“远处”产生天空、湖面等物象暗示,通过一种有意的渐变效果,这种物象暗示得以加强。

其次是“无形”与“有形”的结合使用。用以再现大地、山岗、路面的笔触无疑是“无形”的,他甚至有意地要消解视觉上所带有的固化感,以一种“道家”式的非规定性来呈现。但是,他却使用较为明确的轮廓线来塑造远山的造型,在此无疑产生出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轮廓线在中国古代的“白描”以及西方的盛期文艺复兴绘画中都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再现方式,后来这样的方式在泼墨山水、巴洛克绘画中得到消解。在他的作品中,轮廓线虽然得以明确地使用,但物象的再现却是暗示性的,因为我们只能看到线,却无法看到它包裹起来的“像”。虽看似无像,“无”却蕴藏着“有”,我们的知觉能够自动地补充并不存在的物象,这倒的确是古代中国绘画中的常见表达方式。
再次,游敏先生的绘画又可被描述为“再现的再现”。观者或许会被画布边缘的粗粗的边框线所迷惑,因为这个“边框”似乎是和画面呈现的内容无关的。实际上,艺术家是希望在绘画中表征曾经在中国民间风靡一时的玻璃画。即使是在1980年代,这种玻璃画也被广泛地购买用以装饰居室,有时也被人们用作镜子使用。不过很快的,这种传统的装饰方式就在中国社会被冷落了,如今购买玻璃画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玻璃画中往往会再现一些物象,但游先生的绘画又是对玻璃画的再现,由此形成“再现的再现”。这种方式在艺术史上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宫娥》,还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描绘屏风图像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画中画”的方式。米歇尔在其著作中曾为这种方式进行过学术定位,他将其称之为“元绘画”。在此,对玻璃画的再现表达出强烈的怀旧感与温情,它是积淀在那一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视觉回忆,似乎也进一步强化了此系列作品的主要主题: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玻璃画是一种符号,通过它,往昔的岁月得以怀念,心中的某个泪点或许因此而被深深触动。

无疑,游敏先生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复杂的再现系统,这是这批作品中让人最为印象深刻之处。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喧嚣一时之后,那种符号化的简单叙事是其中最明显的症结,而这也正显示出语言、结构探索的紧迫性。此外观者或许容易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这共鸣来自于岁月的痕迹与对历史的敬畏,来自于画面中“世界”与“土地”的张力关系。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9日。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