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笔墨:从20世纪出走

——潘公凯作品随感

邱振中/文
2009年12月07日 16:35:2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潘公凯艺术专栏  

当代水墨创作中,“笔法”已经包含十分宽泛的内容,从典型的讲究内部控制的笔法,到故意追求粗野的直白的涂抹,几乎包含人们所能设想的一切使用毛笔的方法—而工具的使用也早已超越了“毛笔”的概念,各种可以画出“道道”的东西都有人在使用。每一位从事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便在这一“谱表”上选择自己的位置或区域。 如何选择,牵涉到艺术家对“水墨”、“传统”、“现代性”等关键词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工作的范围。

潘公凯的作品清楚地表明了他的选择。他紧接着中国绘画20世纪的传统,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20世纪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时期。20世纪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都经历了巨变,艺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前不能不受到影响,多少世纪以来的传统受到质疑、冲击,异邦艺术大量涌入,各种探索层出不穷,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复而又混乱的世纪。但是在这种情势下,有一批艺术家始终坚持向传统深处探求,提炼出既包含传统精髓,又融入新意的笔墨,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中坚力量,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是这一批画家杰出的代表。任何希望从事中国水墨的后来者,不管你画的是抽象还是具象,不管你偏重于继承还是背离,面对的首先是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成就成为所有中国水墨的后来者不可回避的遗产。但是真正地站到这一基础之上,却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潘公凯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从《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1995)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在向前辈学习时付出的劳动与收获。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潘天寿的着作,在探寻潘天寿技法的来源时,作者细心清理了相关的历史遗产。翻阅这部十余年前的旧着,有三点引起我的关注:一是论述中对历代画家的选择;二是对作品简略的说明;三是潘天寿某些作品的局部图中的张力关系。

书中所论述的画家有八大山人、陈淳、郑燮、吴昌硕、任伯年、虚谷、蒲华、齐白石、黄宾虹、倪元璐等,他们作为潘天寿取法或与潘天寿进行比较的对象,但也不妨看作是潘公凯一份师承的名录。对中国绘画的笔墨进行研究的着作不在少数,却很少见到用语言直接表述作者对笔墨的感受,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件不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潘公凯说到了自己对作品笔墨的感觉,从这些陈述中,大致可以窥测他对前人笔墨感受的深度。

几幅潘天寿作品的局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触的泼辣、自信、率意与精准控制之间的关系,图形的新鲜感与构图相当程度上的抽象性质,让我们看到了潘天寿作品中潜含的某些东西。它们对潘公凯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这里,大致可以反映出潘公凯从20世纪出发时所做的准备。

20世纪的中国水墨是一条宽阔的起跑线。将前人的业绩做一清理后,后来者各人选择自己的方向。今天,如果仍然坚守笔触的质量,那么你在笔触的运动变化上已经很难找到发展的余地;如果再强调线条质地与前人的区别,那控制线条质感的手段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笔法的运用成为问题的关键。潘公凯对自己的笔法进行了调整。他的作品包含从传统到个人追求的全部变化—这当然是一个范围,但他几乎同时运用这一切手法,这便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作品的丰富性。他也不回避在某些作品中运用单纯的笔法,这使得他能够在不同作品中实现他关于空间、意境的各种构想。他对运动节奏非常敏感,有出色的控制能力,在巨大的画幅中也能轻松地控制节奏的整体感,这使得他能够在各种幅式、尺度的作品中轻松地游弋。大尺度作品一直是潘公凯关心的重点之一。西方绘画中大尺度作品都有小稿,放大制作,但偏于表现风格的作品便是另一种做法,它必须用大笔触在作品上直接绘制。我曾经站在赵无极的巨幅色彩作品前,度测作者书写那些巨大笔触时的状态。那是一种奔放激越的感觉,但运动并不复杂。水墨画是另一种东西,笔触稍一放大便引发无数新的问题,水与墨的关系、笔的弹性、线的连续性等等,再扩大至巨幅,困难就更多了。但这正是潘公凯用力之点。巨幅绘画中几乎必然要对笔触进行某种程度的简化,但他坚持笔触的丰富性和节奏的相关性。

(责任编辑:吕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