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宣纸上浸透的乡情

——读陆学东山水画有感

2014年12月19日 15:00:4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画家陆学东艺术专栏  

近日在网上以及各大美术名家杂志上看到了不少陆学东先生的国画作品,其中以山水画为主,而且大多描绘的都是徽风皖韵。画中融合了皖南山水的纯净秀美和徽州民居的幽深静谧,蒙蒙烟雨中万物是如此的安静,就连远方屹立了千百年的青山也多了几分温柔的颜色,少了一丝凌厉的厚重,点点白墙黑瓦自然地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虽不似桃源花那般绚丽烂漫,也独具清幽朦胧的质感,让人不禁遐想究竟是怎样的人们住在这只应天上有的人间仙境里,他们在这样超然于物外的山水之间又该如何存在。这就是皖南的山,皖南的水,皖南的人,陆学东先生的画中没有多余的色彩,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只是在单纯的墨与水的交织中,描摹出这一方山水的婉约与美好。

陆学东先生是一个朴素的文艺工作者,他立足于社会实践,从生活的细节出发,描绘真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笔下的山水都以最自然的状态舒展在画纸上,不仅画中不同景物之间有着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作品本身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不管是细节还是整体的韵味,他的作品都是极具特色且值得研究的。不久前我有幸参加陆学东先生的国画课,在课上他不断强调写生对文艺创作尤其是国画创作的重要性,他本人也经常克服各种困难外出写生。他说往往只有到了真正自然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得到创作的灵感,获得属于自己的对自然的感受,这也是我们的创作的活水之源。所以陆学东先生的画作实际上很少有凭空产生的,更多的则是他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然人文的感知出发的内化产物,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往往饱含深情。

画由心生,笔墨传情,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最本真感情的体现,画者感情产生于现实景物对其内心的触动与激发,当画者因外界自然美的作用,对景物产生了某种特定的感情时,笔下的各种笔墨变化也糅和着画者对景物的主观感情。这种运用笔墨的特点,原是中国画优良的技法传统。中国的艺术之所以最“真实”,其原因就是中国艺术的目的是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它“使片景孤境能组织成一内在的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次的真实”。无论是何种创作,对作者的感情要求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真实的感情与创作的激情才能孕育出流芳千古的作品,虚伪的感情驱使下的作品只是无病呻吟,甚至导致作品的矫揉造作,毫无活力。中国画素有“一笔画”之称,要求在意念和情感控制下用笔,在笔墨之间点划传情。陆学东先生的皖南系列的画作就做到了感情、意念与客观景物真正沉浸在一起,并以同样专注的感情来运用手中的笔,使情、景、笔、意达到高度统一,使创作主体——画家的思想,情怀和感受融于水墨之中,跃然于宣纸之上,充分体现了他本人的情感个性和独创性,他是在用自己的声音唱心底的歌。

陆学东先生是安徽合肥人,和我是同乡,从小就生活在徽州文化之中的陆学东先生对其画中的所描绘的景色是再熟悉不过了,其早年经历也从未离开皖南风韵的熏陶环境,可以说无论是他的画作还是他的个人志趣,思想都带有独特的皖南风格,皖南烙印。现在已经远离家乡的他,对故乡仍怀有很深的感情,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人的音容笑貌,乡风民俗都是他心中永远放不下的羁绊,永远的眷恋。都说“月是故乡明”,对陆学东先生来说,无论他走了多远,到了哪里,故乡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永远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这也是他作品中拥有随处可见的皖南元素的重要原因,在他的皖南系列作品中,少不了的是点点墨色氤氲中的徽州村落,烟云暮霭中的青黛远山。粉墙黛瓦马头墙,斜柳低树一扁舟,画里静卧的乡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深巷里的石板路,斑驳交错的灰白与苔痕,也有静默中的灵动与活力,一帆悠然的小舟,水中随波跳动的倒影,清风扬起的簌簌枝叶。陆学东先生将皖南乡村置于无线延长的历史时空之下,又将历史的朦胧融于当代的鲜活之中,因此他的作品才会平易近人又不失内涵,轻快却不流于俗套。陆学东先生在进行创作时必定是怀着对皖南深沉的热爱和感恩的,这里孕育了自己的祖祖辈辈,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为古往今来艺术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石涛说:“笔锋下决出生活”,如果不是眷恋,如果不是思念,又怎会有如此细腻而传神的笔触?如果不是因为深爱,又怎会执笔只为将故乡刻于纸上,留于心上?承载了感情的墨滴在宣纸上游走,那支笔在不断的勾、皴、点、染中绘出了画家的乡情,描出了画家的乡愁。

北京大学2013级国防生  刘岩
2014.10.22于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