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千年河泥烧出传世名砚

2009年12月23日 10:22: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流淌中原大地的黄河,不仅带给了中原人民富饶的物产,还带给了人们“瓦缶胜金玉”的澄泥砚,这种用黄河河床底下的千年沉泥为原料制作的艺术品,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最钟爱的 “文房四宝”之一。

一场如期而至的大雪,将三门峡陕县西张村镇人马寨村北的火烧阳沟换了颜色,疏林黄土间,层层裸露的白雪,从沟顶延展到数十米深的沟底。“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沟。”人马寨村村民王耀泽说,它是庙底沟遗址的最东端。庙底沟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它在三门峡市区附近,北至青龙涧河,南至310国道,西至庙底沟,东至火烧阳沟。“我们经常在沟底捡到陶片。”王耀泽说。扒拉积雪之下,我们仍旧能寻找到这些残缺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遗物。显然,这条沟是一条适合生产陶器的沟。我们寻找的陕州澄泥砚,就曾在这条沟侧生产。王耀泽指着对岸峭壁上侧的一处窑洞说,这个窑洞,就是现在留下的唯一一处砚窑,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这里曾有二三十孔这样的砚窑。这些砚窑开在沟壁陡峭处,在沟顶鼓起一馒头形窑口,沟侧开一烧火口,状如砖窑而形制较小。顺着砚窑向下看,我们可以看到在沟壁的半腰,壁立的黄土中有一层薄薄的红土,这就是生产澄泥砚所用的砚泥。

12年前,经常在此流连的王耀泽并不知道,这些开在沟壁的窑孔就是砚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三门峡市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一方并不起眼的陕州澄泥砚,就问相熟的摊主,是什么东西。摊主笑了:“这是你们村生产的砚台,你竟然不知道?”看到砚台背面刻着“人马寨”字样,王耀泽大受刺激,没想到自己的村里还生产这么有名的东西。有点汗颜的他立刻请假回到村中,向村中老人询问。但刚开始,不少老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澄泥砚,直到王耀泽比画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你说的是砚瓦啊!”

澄泥砚传奇兴衰之路原来,村中从明代起,就一直有烧制砚瓦的历史,但他们并不知道砚瓦有一个文雅的名字——澄泥砚。人马寨村在清朝烧制砚瓦,盛名一时。其中最着名的烧制人为王玉瑞,他是王耀泽爷爷的爷爷,现存的那孔砚窑,就是他留下的。由于王玉瑞手艺好,曾被当时的当地工部制造局聘请,也是从他开始,陕州澄泥砚开始标出产地及名号。
这一时期,人马寨生产砚瓦的有二三十家,在陕州城(今三门峡陕州公园)开有不少字号,“玉瑞堂”、“永兴堂”、“永兴合号”等远近闻名。遗憾的是,日军攻打到陕州张村塬时,人马寨村生产的砚瓦被日军全部打碎铺路,村人因此备受打击,制作砚瓦的热情一落千丈,之后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兴起,砚台走进历史角落,村人只得关窑停产。了解到这些历史,王耀泽倍感兴趣,他特意请了一个月的假,向村里王国苍等几位做过砚瓦的老人请教做砚,但这些老人认为他在三门峡有“铁饭碗”,有体面的工作,并不适合砚瓦这种已没人感兴趣的东西。没办法,王耀泽向看过做砚瓦的爷爷王国定请教,爷爷很支持他,拿出以前收藏的砚瓦,让他观看,又教他制作方法。

制作砚瓦工序相当复杂,现在已经颇有心得的王耀泽向我们展示:做砚瓦需要先选土,这些土是来自火烧阳沟或离村几里远的土门村的红胶泥土,经过拣选曝晒之后,将土碾碎过筛,再放入水中澄滤沉淀得更细,同时加入配料,然后取出细泥进行“醒泥”或“闷泥”(闷上一段时间),再用砚坯或手工制作。砚坯用银沙粉脱模后压印铭记堂号,放置窑洞内阴干,待其半干时,再用利刀进行削刻修整,干透后再在太阳下稍作曝晒,趁热入窑焙烧半日即可。出窑后以黄蜡热涂砚池,可拒水保墨。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