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板块 > 胡说老北京

旧京结婚“老礼儿”

胡少奎/文
2012年06月08日 15:39:1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以前办喜事有新旧之分,满族人和汉族人也不尽相同。就拿汉式婚礼来说吧,新式婚礼按当时的话说就是比较“洋气”,扎彩车,请乐队,行洋式的鞠躬礼,有人干脆就着西装,上洋教堂里请牧师照搬西洋人结婚那一套。中式(老式)婚礼则显得非常热闹。讲究的要请专门的“执事”和“吹鼓手”,用八抬大轿,不可以使车去接,按当时的说法儿,用车去接的,不是小妾就是再婚的寡妇。

婚姻是人生大事,除了“门当户对”,一般中产以上人家如果“不从习俗”似乎不近人情。老北京旧俗结婚要履行“六礼”。即:一、问名;二、纳吉;三、请期;四、纳征;五、纳彩;六、迎亲。六礼之名在各个年代前后顺序虽有变动更改,但各种繁复的仪式从未减少。婚礼的规模大小,要视男女双方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以前年轻人自己相互认识,自由恋爱就能结婚的不多,一般都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具备了一部分话语权,但大多数人还得靠媒人从中说合。

媒人分大小,于亲友中撮合此事者称大媒,专职媒人叫小媒。问名时,一般都要有个 “媒人”到双方家里问名提亲,在这个前期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全由这个角色穿针引线地说合。那时节已经有了“相片儿”,在先征得男女双方家长首肯的情况下,年轻人可以先瞅瞅对方的“靓照”,都有点儿意思了,就可以互换“门户贴”了。门户贴是双方各用一张大红纸,写上姓名、年龄、籍贯及祖上三代的名号,功名业绩等等情况,由媒人相互传递。接下来,男方家的主妇就选个日子去一趟女方家里“探望”一下,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目的:看是否门当户对;看姑娘的德才容貌;看女家的邻里名声和家产的殷实情况。同样,女家也有“相姑爷”的权利,但情况各有不同,有明着相的也有暗着相的。去男方家里时,有带着姑娘的,也有不带的。所以,“见面儿”者,并非是“双方当事人”而是双方家长见当事人,一旦“被相中”,这“八字儿”就算是有一撇了。这时候讲究面子的人家就会在自己的亲友中择一位相对“德高望重”的人物,拥立为正式的“大媒人”,而赏些喜钱儿把没有“身份”的职业媒婆儿打发掉。“大媒人”要依双方的“生辰八字”,去“命馆”合婚——看看是否“犯相”。算命先生无非是按十二属相,说一些诸如:“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之类的“星命术语”。一旦从“算命的”嘴里说出来“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还有什么“尅丈夫啦,妨公婆呀,没儿女,穷一生啊……”等等,那就是说这门婚姻“不匹配”,这段婚事就只好“撂下”——不能再往下说了。

一般情况下,上婚、中婚、下婚三款婚姻状态,怎么着也能合上一款,也有暗中给算命先生使一些贿赂的,先生就会“巧设机关起死回生”,让其“命相相合”,此道术称之为“破解”。媒人还要把一个烫金的“龙凤帖”,内书“乾造年月(男方)”、“坤造年月(女方)”的生辰贴,各转送到对方家里“过帖”。这项合婚仪式之后,男方选个 “黄道吉日”去女家放小定,一般是由男家打个戒指手镯什么的让姑娘戴在手上,以向外人宣告“罗敖有夫”的意思,讲究点儿的要给四样儿东西——戒指、镯子、耳环、项圈——象征“家法”用意是约束“准媳妇”的行为,教其稳重。满族人还有送“如意”的习俗,表示祝愿。

老北京旧时有个童谣说:“大姑娘做个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紫金条,黄金锭,桃红的裙子绣金凤……”就是那会儿女儿们心理的真实反映。“小定”一过,姑娘就可以挽起头发不扎歪歪桃儿或是辫子了, “小定”与“大定”之间因人而异时间上长短不等,短的数月,长的数年。这段时间里男方去筹备彩礼、婚房,女方则去筹措嫁妆。放大定也叫“下聘礼”,一般选在早上,老北京有“早上下大礼、晚上送嫁妆”一说。送礼的数目可以选择十二、十六、二十四、三十二……等等双数。旧俗“过大礼”以抬论(笔者幼时曾见过,将八仙桌子翻过来底儿朝上,饰上红布,放上一两件什么小东西都算“一抬”),少则十抬八抬,多则三四十抬不等,届时披红挂彩锣鼓喧天地送至女家,请女方“纳彩”,相互道贺皆大欢喜。(大定规模,仅次于结婚)过大礼的主要内容如下:龙凤婚书——报喜的意思;一、 大礼帖,也叫致意帖;即是一个大红折子;(以上两份帖子要搁在首抬最上面的拜匣里)二、 “鹅笼”,弄一两只活的,最好是爱叫唤的,提前给它捯饬得精神点儿,呱呱地乱叫,那也是个乐儿。三、 “酒海”,可以和鹅笼并在一起,装上一坛子白干儿老酒;四、 绸缎衣服布料--皮、棉、夹、单、纱等四季服饰;五、 “龙凤喜饼”,一种印有大红龙凤花纹的点心;六、 “喜果儿”,干鲜果品各四盘;七、 “鸡蛋,鸭蛋”,一大嘟噜,全都染上红色;八、 “茶叶”,视季节而定,比如夏季绿茶,冬季红茶;外带上一些羊腿、猪肘子什么的,那是送给媒人的,因为俗语里有“媒人跑断腿,赔点儿猪羊腿”之说,还是让大喜事上锦上添花吧。

抬杠的都找年轻力壮的棒小伙儿,一水儿的“号坎儿”(工作服背心),响器吹打得震耳朵。女家收礼后也会有相应表示,比如文房用品,鞋帽食品等,以向男方表示谢意。往后数个月里,在迎娶之前需要女方往男方家里“过嫁妆”,旧俗女子出嫁的前一天送嫁妆——嫁妆的多与少和女家儿的经济情况有直接关系,也都以“双数”为善,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八……比较贫困的小户人家也得弄个十抬八抬的充充门面。而且女家一般大多以男方的倍数“回礼”,现在想起来,这些旧俗有时候挺难为人的。所谓“回礼”其实都是一些专为“新房”量身定做的日常生活用品,家具摆设等,好事者亦如“放大定”相仿,四九城儿热闹一番,新房里装饰一新,挂帐子贴囍字——就是洞房了,再往下就是大喜的日子了。迎亲也称作“迎娶”,是整个婚姻进行曲的高潮。旧京童谣说:“大姑娘大,二姑娘二,三姑娘出嫁来了话儿,搭喜棚,贴喜字儿,走马儿灯儿十几对儿,迎亲的太太大抓阄儿,送亲的妈妈儿耷拉翅儿,粉团儿褂子大开裿儿,大红轿子贴喜字儿……”就是一个热闹!迎亲人马车轿到女家儿,吹鼓手的响器要多演奏欢乐乐曲,直到女家儿把大门开开。大门一开,女方有人先朝外撒一把小制钱儿,意喻“普天同庆”。新郎官儿接亲人等入女家“喜堂”,无须多言无需久座,只行“三叩首礼”,吃一点儿应景的“子孙饽饽”——别的也吃不了,碗筷子都用红绳儿捆着呢,不能这会儿启封。新娘上轿前哭哭啼啼不犯忌讳,反倒是大吉大利的兆头。 几位“全合人儿”迎亲太太和女方的送亲太太搀扶新娘子入喜轿,鼓乐齐鸣锣鼓喧天,迎亲队伍起轿抬赴男家。

旧俗不走回头路,所以都有意绕着走另一条路回去。喜轿启程,男方即送数桌酒席款待女方父母及亲友。轿子座乘顺序是:头轿是新娘;二轿是娶亲太太;三轿是送亲太太;四轿是新郎官儿;五轿里坐拿盖头的或是堤搂“金银壶”的小孩儿。喜轿回府先过“火盆”,意喻日后红红火火。新郎官当庭用红袍箭向新娘连发三箭,此乃民间传说《桃花女戏周公》的婚礼版;迎亲太太搀扶新人:倒红毡,跨马鞍,入洞房……

经过一番精心修饰之后,即行拜天地大礼: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大礼”最后端上“子孙饽饽”问:“生否?”新人则说:“生!”皆大欢喜……结婚大礼完毕,闲杂人等退出新房,新人“坐帐”至天明……次日男女新人先去家祠行礼,再去长辈前请安——也叫“分大小”。一般婚后三天归省女方双亲——也称“回门”,后来交通方便了,就有当天即回门的。一些贫寒的小户人家婚事则一切从简,有一幅对子说得好:“两小无猜,一枚古钱先下定;八方多难,三杯淡酒即和亲”,就是老北京小户人家婚事的写照。

(声明:本栏目文章系bet5365亚洲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聪聪)